张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2005年至2010年受聘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继教学院。曾任京华时报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视频中心副主任,友成基金会品牌总监,滴滴出行首席摄影师等。参加过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建国60周年庆典、十八大、鲁甸地震等重大新闻采访活动。
新闻摄影作品五次获人民摄影“金镜头”,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复评暨全国新闻摄影年赛,四次获 “国展”和“华赛” 金、银、铜等奖项。
《特殊隔离区》、《央视大火》等摄影作品被中央档案馆、山西档案馆、广东美术馆收藏。
展览:
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乡村社火镜像》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云南马帮》
2008年北京佳能影像交流中心《喇嘛的狂欢节》
2010年第二期《民间—10×10》
2012年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云南马帮》
2014年北京佳能影像交流中心《娱乐这个圈》
2017年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网约车时代出行影像纪录》
2020年北京国际摄影周《马帮十年》
马帮十年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开始进京。1839年后由于战乱和清政府败落,马帮贡茶中断。
2005年5月1日,一支来自云南宁蒗、墨江、红河、贡山、腾冲和施甸等地由11个少数民族、43位赶马人、近120匹骡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运着约4吨普洱茶从云南普洱县启程,穿越了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5个省份,远涉4000多公里,历时5个半月,于10月9日到达北京,再现了166年前云南马帮贡茶进京的历史,使普洱茶再次“誉享京华”。八千里路茶马征程,马帮经历了风雨险阻和生死的考验。马帮进京,受到前所未有关注,马帮和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得到一定程度展现。这次盛举结束前,我在北京卢沟桥下的马帮宿营地拍摄下了这些赶马人的肖像,记录下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群体形象。
2015年4月下旬,我辗转云南的昆明、景洪、宁洱、墨江、红河、宁蒗等地,前去寻访拍摄了17位当年的赶马人,再次记录他们的影像档案和生活现状。
10年过去,马帮成为历史绝唱,曾经赶马的汉子们也早已放下马鞭,各自为营生奔波。马帮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曾经是云南省主要的运输工具,随着城乡交通的发展,道路基本村村通,马帮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赶马人也是寥寥无几,马帮昔日的辉煌已经渐渐消逝远去。曾经,传统的马帮运输方式造就了普洱茶。如今,工业化进程改变了普洱茶的流通。马帮的驮铃声已成为大山深处的缓缓回响。
图片说明:
01. 田仕华,53岁,哈尼族,云南思茅人,来自象明马队,2005年摄
02.2015年4月18日,云南宁洱县,63岁的田仕华在“老赶马”茶庄。
田仕华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在宁洱县茶源广场开办了“老赶马”茶庄,2011年创立了普洱“老赶马”品牌,生意还算平稳,较受当地认可,同时在思茅市开了一家分店。田仕华希望以后能做好自己的茶叶品牌,攒钱买下一个自己的门面房,把普洱茶一直经营下去。
03. 朱兴林,40岁,汉族,云南墨江人,来自墨江马队,2005年摄
04. 2015年4月18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乡竜巴村,50岁的朱兴林在家中。
朱兴林这些年一直在种茶叶。年青时的赶马辛劳,使他落下一身病,体质很差。儿子在县城上高三,马上就要参加高考,朱兴林并没有多少喜悦。家里新房前几年盖到一半就没钱了,一直没有完工。“如果儿子考上大学,房子就不盖了,先供儿子上学。”朱兴林说。
05. 朱其斌,24岁,汉族,云南墨江人,来自墨江马队,2005年摄
06. 2015年4月18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巴村,34岁的朱其斌在自家的堂屋。
朱其斌2005年从北京回来后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中间又去赶了一段两年时间的马。2009年,朱其斌和同村伙伴到澜沧打工,学习装修。2012年回到墨江。朱其斌感慨:“书读的少,出去也很难混好。”
07. 朱春霖,26岁,汉族,云南墨江人,来自墨江马队,2005年摄
08. 2015年4月19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镇竜巴村,36岁的朱春霖在传承六代人的百年老屋里。
朱春霖2005年参加马帮进京活动回来后用当年卖骡子的钱开发了茶园,一直种茶到现在。2013年又贷款买了一辆工程车跑运输,拉红砖、沙子,起早贪黑。朱春霖的愿望是再开两年车,挣点钱,自己开个门面,经营建筑用的空心砖。
09. 杨伟,34岁,汉族,云南红河人,来自象明马队,2005年摄
10. 2015年4月19日,红河县宝华乡安庆村,44岁的杨伟在家中找出10年前的帽子戴上。
2005年10月从北京回来后,杨伟又赶了两年的马。两年后务田,种甘蔗、包谷、水稻,生活比较艰辛。“十年就这样慢慢的熬过来了,生活没有什么改变。” 杨伟有10多亩甘蔗地,正逢甘蔗收割季节,每天在地里忙碌,还有三亩多稻田,也马上要开始播种了。
11. 李桥明,39岁,汉族,云南红河人,来自象明马队,2005年摄
12. 2015年4月19日,红河县宝华乡安庆村,49岁的李桥明刚刚赶马回家。
李桥明现在是村里唯一的赶马人,有4匹骡子,以前是拉包谷和豆子,现在主要以驮运甘蔗为主。李桥明说:“我赶马有16年了,一天都没少过,每天赶马跑上跑下,只能挣一点辛苦费。”
13. 杨普周,32岁,汉族,云南红河人,来自象明马队,2005年摄
14.2015年4月20日,红河县跑马路农贸市场,42岁的杨普周在摊位上卖肉。
杨普周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一直在赶马,近两年搬到县城在农贸市场卖肉。 杨普周说:“生意太难做了,竞争太强,找不到其他合适的活做。”
15. 熊小桶,53岁,普米族,云南宁蒗人,来自丽江马队,2005年摄
16. 2015年4月21日,宁蒗县新营盘乡麻梨坪村口,63岁的熊小桶在路边修理装载机。
熊小桶是丽江马队的马锅头,十几岁就开始赶马,贩过十年的牦牛。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熊小桶接着务农。近几年,他先后养猪、养羊、养鸡。2012年,卖了一台装载机盖沙场,干了一年生意又不景气,这几天正在修理装载机要准备把它租出去。熊小桶发狠说;“以后不管多大年纪,就只养羊养鸡,再也不变了。”
17. 杨金荣,43岁,摩梭族,云南宁蒗人,来自丽江马队,2005年摄
18. 2015年4月21日,宁蒗县新营盘乡麻梨坪村,53岁的杨金荣在马圈里喂马。
2005年马帮进京活动结束,杨金荣回来到石油公司押了一年的油罐车。“这些年来,我养鸡、养羊、养猪、养牛、养马,一直都没有变,现在有86只羊,2只黄牛,2只水牛,3匹马。”杨金荣说:“一生平安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朋友来有吃有喝,我就很满足了。”
19. 姚永红,41岁,摩梭族,云南宁蒗人,来自丽江马队,2005年摄
20. 2015年4月21日,宁蒗县,51岁的姚永红在县城附近的养羊场里。
姚永红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就再也没赶马,一直在务农种田。2010年姚永红开始养羊,现有110只。由于老屋地方小,他和妻子借住到县城边上亲戚的场院养羊放羊。
21. 付全忠,43岁,摩梭族,云南宁蒗人,来自丽江马队,2005年摄
22. 2015年4月21日,宁蒗县大兴镇,53岁的付全忠在家中的火塘旁。
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付全忠先是在镇上做了两年的搬运工。2007年,付全忠先后到番禺和深圳打了一年工。回来后到养猪场喂猪,一个人喂300多头。由于待遇低,付全忠又辞去工作,到永胜给经营电网的老板又干了一年。“当时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没有办法,哪有工作就去做。”现在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他每天在县城一家游戏厅守夜。
23. 李文忠,41岁,彝族,云南宁蒗人,来自丽江马队,2005年摄
24. 2015年4月21日,宁蒗县粮食局家属楼,李文忠的妻子和国英手捧李文忠10年前的照片。
李文忠2005年马帮进京前身体就不太好,在昆明检查身体后,马队不允许他去,李文忠为参加这次活动签下保证书。马帮进京途中,李文忠的妻子中风偏瘫,李文忠回来照顾妻子一星期后就返回马队。2005年从北京回来后他和妻子一直在做生意,卖烧烤。2010年12月22日,李文忠因胰腺癌去世。
25. 朱其超,24岁,汉族,云南墨江人,来自墨江马队,2005年摄
26. 2015年4月23日,景洪市,34岁的朱其超在世纪金源大饭店后厨。
朱其超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赶了一年马,就到思茅去打工了。中间断断续续干了不少职业,做过建筑小工,搞过装修。2012年到景洪世纪金源大饭店学习面点,现在已能独当一面。“刚工作时压力较大,现在已经习惯了。”今年2月,朱其超和同在饭店工作的未婚妻办了婚礼。
27. 朱兴满,24岁,汉族,云南墨江人,来自墨江马队,2005年摄
28. 2015年4月23日,景洪市,34岁的朱兴满在西双版纳澜沧江大桥边。
朱兴满2005年马帮进京回来后先是和朱其超一起赶马,后来在老家采了一年的茶。2007年又到昆明打工一年零两个月。2009年他到景洪跟着大哥一起在集贸市场做生意。两年后,朱兴满回到老家割松油,一干就是4年。2014年11月,朱兴满再次来到景洪帮老板贩香蕉,10天前才辞去工作,准备先考个驾照。
29. 格达娜,47岁,藏族,云南贡山人,来自贡山马队,2005年摄
30. 2015年4月29日,北京八大处公园,57岁的格达娜在以自己为原型的雕塑前留影。
格达娜是2005年马帮进京时唯一的女马锅头,从北京回到贡山后,格达娜不再赶马,每年去山上采虫草,平时在家里喂猪,带孙子。格达娜的大儿媳不幸离世,孙子很小,需要抚养。“采虫草很艰苦,坐车、走路、翻山,要三天时间才能到采虫草的地方,采虫草只有每年五月到六月,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格达娜说。
(编辑: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