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荣获第十六届澳门国际摄影展览黑白数码影像组最佳创意类金牌
2008年作品《朋友阿龙》入编《中国摄影年鉴》
2008年获第十届全国当代艺术邀请赛人像类铜奖
2009年《经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国家级三等奖
2010年成功实验掌握铂钯印相传统工艺
2011年作为骨干访问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深造
2012年获色影无忌年度十佳新锐摄影师奖项
2013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水之德》
2013年应邀超星公司录制人像摄影特辑,入编网络教学课程
2014年 出版专著《铂钯印相工艺教程》
2014年 在中国传媒大学深造影视摄影创作等课程
2014年 参展北京国际摄影周
2016年 出版专著《铂金摄影艺术》
2016年 举办个展《袁佳联铂钯印相工艺作品展》
2017年 出版专著《加德满都的小沙弥》
2019年 参展学校新媒体学院摄影专业教学成果汇报展
自然·自在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道学、禅学的理论为支撑,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形态语言样式的原创性数字影像。探索儒学中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等等与中国水墨山水艺术的关联;道学中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等与之的精神内涵;禅学中智慧、清净、慈悲与之的静悟升华;以及研究实现中国水墨写意技法与摄影的融合等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学的精华部分注入创作实践中去酿造,去发酵,使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醇香。回归艺术创作是提升文人综合修养的功能本源。运用数字摄影技术做先导,结合中国水墨的写意等技法,并将其交叉结合、融会贯通,创作出一种即是摄影又是绘画,即似水墨又不似水墨,融合了摄影和水墨画的艺术综合艺术样式,作为一种创作语言的表达方式,笔者把它命名为水墨摄影。
摄影与中国水墨画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即各自独立又能相互融合。尤其能够与中国传统的意境、修养、美感相通相连的。都是在完善的技术表现基础上,整幅(或整组)作品依靠创作者崇高的艺术修养、深刻的思考、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容题材相对广泛并且具有正向社会意义,准确表达被摄对象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气韵,形神兼备,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美学内涵和审美价值;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对安塞尔亚当斯来说就是,“一张伟大的照片”必须是“对于一个人最深切地感受到的被拍摄对象的完整表现,因而也是一个人对于完整的生活所感受到的东西的真实表现。”两种艺术形式都讲求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从这一方面来说,当代摄影艺术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的联系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综合艺术样式对创作材料和数码输出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必须借助新型进口纸质特种材料实现影像高品质输出,既要展现影像的各种细节质感,又要能承受挥洒丹青时毛笔的皴擦点染带来的磨砺;既要能洇墨有写意的味道,又要保持影像的品质和耐久性,把水墨与数字摄影后期技术相融合。经过一番波折,已经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难题。使摄影作品的影像输出环节不再是摄影创作的终点,而是又一个创作环节即手工渲染的起点,这样的摄影作品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属性,取而代之的是千变万化的唯一性。也就是说,手工渲染的介入使每一张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具备时代性、民族性、综合性、艺术性、唯一性。
依靠数十年的艺术积淀,因为这种新样式的综合艺术对创作材料和数字输出有着很高,很专业的要求。所以需要借助新型进口打印收藏级宣纸材料,既要实现影像高品质输出,展现出影像的各种实物的质感,又要能承受挥洒丹青时皴擦点染的磨砺而不变;既要能洇墨有写意的味道,又要保持影像的细节和耐久性,把水墨、书法技法与摄影前期构思拍摄、数字影像后期技术相结合。笔者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实验了几十种国内外的纸张,最后选定德国一家和日本一家生产的艺术打印宣纸。颜料方面也需要采用两种透明和半透明的进口材料才能实现笔者的需求,这又耗费的不少时间。还好,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难题。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创作方法不就是传统照片手工上色吗?!创作初期是从手工上色得到的启发,随着创作的深入便渐行渐远了。传统照片手工上色是采用银盐相纸在暗房放大冲洗后再进行手工上色的,成品的框架还是照片,颜色的主流是仿真的,手法精细,类似于中国画的“工笔”。而水墨摄影是采用上浆后的进口半生熟宣纸在高端数码影像输出后进行颜色的渲染绘画,成品的主体色调来自于作者的主观构思和意境表达。水的干湿变化、色彩相互渗透,洇墨边缘的渍痕清晰可见,还可以“积墨积色”层层渲染,类似于中国画的“写意”。既是摄影又是水墨画,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而且越是后期创作的作品画意越浓越抽象。笔者也尝试过用一些收藏级的打印纸,但都达不到这种很中国的“写意”效果,而“写意”本身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其简洁、概括、抽象、重意、重气等等的特点无不是中国文化之根骨。
综合性越强、创新性越强的艺术新样式对作者自身的学养要求越高。需要多年坚持不懈的积累、历练和沉淀。个中的艰辛只有笔者自己知道,首先就是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态,不能急,这并不容易做到,为了形成笔力,学书临帖了七年才有所进益,今后依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必须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综合艺术修养才能在创作中有所突破,提升作品的品味。
《奔》摄影:袁佳联
《别》摄影:袁佳联
《归》摄影:袁佳联
《行》摄影:袁佳联
《寂》摄影:袁佳联
《冀》摄影:袁佳联
《坚》摄影:袁佳联
《乐》摄影:袁佳联
《睦》摄影:袁佳联
《凄》摄影:袁佳联
《谦》摄影:袁佳联
《倩》摄影:袁佳联
《韧》摄影:袁佳联
《逝》摄影:袁佳联
《太》摄影:袁佳联
《啸》摄影:袁佳联
《信》摄影:袁佳联
《序》摄影:袁佳联
《一》摄影:袁佳联
《逸》摄影:袁佳联
《隐》摄影:袁佳联
《幽》摄影:袁佳联
《育》摄影:袁佳联
封面 《澈》摄影:袁佳联
(编辑:老吴)